close

小時候就知道成語“涇渭分明”的含義,也知曉它是源于陜西的一個自然景觀,但一直沒有踏訪這一奇特景象。求學前的歲月,遙距陜西數千里,很難萌生親歷的心思,也缺少親觀的動力。后來,身融三秦大地,距離近了心卻懶了,總感到這么近的距離有的是機會,等有機會了再去欣賞,事情就這樣拖了下來,一直也沒有等到親臨的機會。 前兩天籌劃周末休閑計劃,無意中看到了涇渭分明的景點介紹,勾起了往日的宿債,隨即前往。 “涇渭分明”在西安的高陵區,從南郊過去大概一個多小時的車程。從景色觀賞的角度,“涇渭分明”不是一個好去處,游憩美譽度不算很高,估計大多數游客歷臨河岸,既是休閑觀景,更是尋找成語故事,了卻心頭縈繞多年的“涇渭分明”情節,起碼我的心思是這樣的。 站立在渭涇河岸,稍稍有點失望,濤濤的兩河水,并沒有清晰的分界線,不知是天氣原因還是季節原因,涇渭分明并沒有很分明,我吃力地尋找著,分辨不清。當地老鄉告訴我,你可以登高試試。塬上遠眺,隱隱約約看到了涇渭水的區別,涇河偏綠,渭河偏黃,涇清渭濁。 涇清渭濁是今天的觀瞻,古代曾有變換。《詩經·邶風·谷風》記載“涇以渭濁,湜湜其沚。”與當今的表現是一致的,也是第一次對“涇渭分明”奇異景觀進行文字記載。唐朝詩圣杜甫詩中曾多次提到涇渭水色,“闌風長雨秋紛紛,四海八荒同一云。去馬來牛不復辨,濁涇清渭何當分?”、"旅泊窮清渭,長吟忘濁涇",詩中呈現給我們的是涇濁渭清的景色,與《詩經》記載并不一致,可能那個時期是渭河清澈涇河混濁。到了清朝,陜西巡撫秦承恩專門對涇渭進行過考察,結論是"涇清渭濁"。由此可見,“涇渭分明”曾經經歷過“涇清渭濁”和“濁涇清渭”多次轉換。至于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轉換,沒有細究,估計與兩河上游人類活動多寡有關聯。 無論是“涇清渭濁”還是“濁涇清渭”,只是一種自然現象、自然景觀,視覺感受上并沒有多大的區別,倒是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值得我們銘記、深思。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,要是非分明,不能含含糊糊,黑白混淆。要清者自清,遇濁水而不溶,出污泥而不染,做到“涇渭分明”。 >>>更多美文:原創散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68fxcpj 的頭像
    f68fxcpj

    林彥君的優質產品推薦

    f68fxcp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